虽然泳池在夏季旺季可以成为俱乐部的收入项目,但在非旺季却只是纯粹的支出项目。这些现象大多集中在以苏州、青岛、太原为代表的非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俱乐部对游泳池和健身场单独收取费用。
另一方面,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游泳通常是大型俱乐部会员服务的一部分,但投资开发游泳池的俱乐部数量正在减少。即使是商店数量最多的Wells,也不是所有商店都设有游泳池。 。即使通过研究,GymSquare 也发现,出于楼层效率的原因,商业地产倾向于接受没有游泳池的俱乐部。
为什么带游泳池的健身俱乐部越来越少?
高成本限制是第一个原因。俱乐部泳池初期投资在40万至50万元之间,每月水电费、药品投入、救生员等需要一年365天持续投入。泳池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是需要考虑的隐性成本。
与健身俱乐部的集体健身课程类似,游泳池更多的是一项需要运营商持续投入的服务。由于公众对游泳的认知足够广泛,游泳一直是俱乐部推销会员资格的一种方式。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游泳群体和健身群体已经不再是同一组用户。
用户的差异可以体现在泳池俱乐部选址的差异上。具有社区店性质的会所,如徐家汇威尔斯汉光国际店,都配备了游泳池,因为消费群体更多以以家庭为单位的中老年和年轻人为主;而主要商场的选址则集中在年轻白领群体,比如同样是徐家汇威尔斯光启城店就没有游泳池。
泳池的分布越来越密集,相比之下,泳池俱乐部的区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一线城市居民区2公里范围内基本上有10多个游泳池。以上海虹桥路为例,方圆2.5公里内就有15个纯净泳池。这也是游泳健身消费精细化的开始——游泳爱好者会选择更专业的泳池,而健身爱好者会选择设备更全面的场地。
泳池或许不再是决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相应地,健身俱乐部未来需要精准定位消费群体,提供精细化的健身服务。
对于已经配备游泳池的俱乐部来说,发挥游泳池的价值还有新的可能,比如利用国家推广青少年体育的契机,开设青少年游泳课程,或者开发水上游乐团体班模式,打造“健身+游泳”新卖点。
01 现在我有了健身房,还需要建游泳池吗?
20年来,俱乐部配备游泳池几乎成为中国健身行业的惯例。
主流健身会所不仅让豪华的装修、预付费年卡大行其道,也让泳池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
从大型全国连锁俱乐部到酒店健身房,泳池配置各不相同。其中很少有50米长、5条泳道以上的标准游泳池,更多的是25米长、2-3条泳道的跳水池。
游泳健身俱乐部的业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俱乐部业务包括私人培训、团体课程和会员资格。游泳业务包括游泳教学、少儿训练、游泳会员等。大多数商户的会员资格都是健身、游泳通行证的形式。
加州健身中心推出俱乐部式健身房
对于俱乐部来说,泳池是外部竞争力的体现,但在内部收入和成本控制方面可能不尽如人意。
场地效率低、投资高、产出低、占地面积大是泳池给俱乐部带来的最大问题。
例如,在潜水和深水领域,除了恒温水和常温系统的基本标准配置外,水、电、房租、药品配送、人工成本等都给俱乐部带来巨大的运营压力。
甚至建筑面积效率低下,也成为商业地产拒绝游泳俱乐部入驻的障碍。其占地较大,需要大量地面改造,但泳池往往只是健身俱乐部通行证的免费服务,并没有创造更大的价值,削弱了俱乐部与商业地产的议价能力。
除了硬件成本的投入外,泳池业务的加入也要求俱乐部在运营上承担相当大的安全风险。
游泳被列为高风险运动。因此,开展游泳相关业务,必须拥有泳池场地高风险证明。政策层面,对游泳场地审批时应考虑的泳池设计、设施、配套救生用品、服务等都有明确要求。
泳池化学监测,来源:CCTV
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泳池清洁化学品的使用,也存在着更大的安全门槛。
大多数游泳池使用氯处理来维持游泳池水质。对氯的使用量和频率也有要求。他们必须遵守氯安全管理体系,其中还涉及安全审批。早在2019年8月,北京一泳池就发生氯气泄漏,造成62人不同程度中毒。
这些都是限制俱乐部开放泳池的显性成本和安全隐患。泳池俱乐部只是需要。
02 游泳池不再是健身房的必需品,因为游泳和健身不再是同一类人。
“游泳健身”之所以成为当地促销的主流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户以前对游泳的认知度高于健身,因此有机会通过游泳来接触健身。
但当游泳和健身开始成为两个独立的用户群体时,通过游泳者挖掘健身消费需求其实已经很难了。
京联GymSquare从采访中了解到,泳池消费者大部分是30-55岁的中年人,也不乏有父母和孩子的家庭游泳爱好者。比如,寒暑假期间,游泳俱乐部会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班和训练营,而工作时间,儿童训练则是泳池业务的主力军。
健身消费群体方面,根据GymSquare发布的《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显示,健身房用户以18-35岁的中青年为主,占比74%。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消费群体,泳池业务的开设对于健身俱乐部来说不再是硬性要求。
青少年是泳池的主要客群
泳池业务确实可以起到吸引流量的作用,但对于精细化消费群体来说这个作用会越来越小。
健身行业精细化运营的大趋势可能会逐渐将泳池业务从俱乐部范围中分离出来。
另一方面,开业的专业泳池数量明显增加,泳池分布逐渐密集。专业泳池提供更大的泳池、专业化的设施、教学公共区域的划分以及更专业的配套服务。密集的分布、齐全的设施,不仅提供了距离上的便利,也保证了服务的完善。
上海徐汇区游泳池,来源:大众点评
消费者倾向于去更专业的场所,而不是游泳、健身俱乐部等一站式服务场所。消费者对游泳健身的了解不断加深,能够更清晰地响应自己的需求。
例如,游泳爱好者更注重场地的专业性和泳池的大小,专业泳池是他们的首选;以游泳作为健身补偿的健身人士,随着对游泳和健身认识的加深,有更多的选择来替代游泳。作为健身的补充,俱乐部的泳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
03 健身房泳池的价值需要重新开发
健身俱乐部还有机会让泳池成为创造更多价值的场景。
对于已经配备游泳池的健身俱乐部,可以增加“游泳+健身”收益项目,开发游泳池的价值。
例如,在国家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趋势下,也可以开发青少年体质和游泳训练课程,以配合青少年健身和健身课程。
水上康复也有机会成为泳池业务拓展的突破口。由于水的浮力、阻力、静水压力和涡流,可以大大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缩短恢复时间。对于患有背痛和关节炎的练习者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地面团课同质化、竞争激烈,而水上团课在中国仍是一片蓝海。
收筏浮板
Aqua fit,国外的水上团体课,利用自己在水中的重量或者借助小型器械跟随岸上的团体课老师完成相应的动作;动态不稳定训练品牌Reaxing Raft开发了一款产品——水上浮板,利用流动、振动和浮板的支撑,可以锻炼使用者的协调性、耐力、平衡性和核心稳定性。游泳俱乐部可以利用此类工具开发水道,增加会员的新鲜感和兴趣,带动泳池为健身俱乐部创收。
在未来日益精细化的健身市场中,泳池将不再是未来健身俱乐部的标配。对于配备游泳池的俱乐部来说,游泳池不应该仅仅成为招募会员的工具。它具有为健身俱乐部带来更多价值的巨大潜力。
*本文于2021年7月首发于京联GymSquare公众号,并经过编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郑毅,36氪经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jspt.com/html/tiyuwenda/9438.html